你就像个机器人。出厂前,你就被预装了一些程序A;出厂后,你所在的教育环境、社会环境,会乘你不注意时(或还没有能力判断时),自动为你安装一些程序B;你自己也会选择安装一些程序C。
这三类程序有可能出现冲突。比如拖延症,是A类程序和C类程序的冲突;厌恶自己言行的种族主义者,是B类程序和C类程序的冲突。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C类程序并不一定优于A类或B类程序。想像一个场景,你加入了某个传销组织,组织让你欺骗朋友和家人发展下线,于是你开始怀疑和犹豫,这是C类程序和A类B类程序的冲突。
出现冲突后,你可以选择不解决,就这样磕磕碰碰的运行下去。当然,你也可以跳起来修理自己一番。
怎么修理呢?前面的案例已经说明,C类程序并不一定比A类或B类保险,那你应该听从A,还是B,还是C?
作者用大量篇幅给出了答案,我把它归结成:出现这类冲突时,我们的大脑内部应该进行一场苏格拉底式的思辨1(请脑补苏格拉底进行广场辩论的场面),经过思辨后得出的结论,靠谱概率将大幅提升。
思辨过程中还可以遵循一些原则,比如:
- 拒绝对自己身体带来伤害的程序;
- 如果安装一个程序,会导致未来某些程序无法被安装,那拒绝这个程序;
- 拒绝那些不可被检验(不可证伪)的程序;
- ……
书中还有很多内容,我就不摘抄了。
最后,我想说,这本书对我影响最大的部分,不是结论,而是作者搭建的模型,以及推导结论的过程,它们能够让人开拓思维、增进智识,所以强烈建议大家都读下。
-
苏格拉底思辨方法:1)取一种为世人认定的常识论断;2)想象一下这一论断可能是错的,尽管说这话的人充满自信。寻找这一论断可能不对的情景;3)如果对以上问题找到例外情况,那么原来的定义就是错的,或者至少不准确;4)最初的论断必须考虑到以上例外并将之精确细腻的表达;5)如果随后又找到了对以上修正过的论断来说的例外,那么整个过程再重复一遍;6)不论阿里斯托芬如何加以歪曲,思考的产物总是优于直觉的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