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新》笔记

五种微小改变创造伟大产品

Posted by 四四四毛 on December 2, 2015

我原以为这本书讲的是怎么对产品进行「小创新,小改进」,翻过才知道不是。这里的「微」,不是指创新结果的大小,而是指激发创意的方法相对于传统「跳出框架」发散性思维的方式更内聚、范围小。作者认为,当一个人关注具体某一情境,缩小范围,比无方向的往外扩张寻找更能产生新创意。

书中提出指导创新的两个基本法则,和我们原来理解的创新方法有很大不同:

  1. 框架内思维:仔细观察现有的产品,对现有产品内部已有组成部分进行一些有规则的调整来激发创意。书中大篇幅探讨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像套用公式一样套用它们来产生创意。
  2. 形式应先于功能:先对现有产品套用公式得出一个也许很荒谬的新东西,然后去考虑这个新东西有什么优势,能解决什么问题。

简单的说,作者提倡__先套用固定的公式来产生新产品形态,再去考虑变形后的产品能帮助用户解决什么问题。__

书中列出五个产生创意的方法。

1.减法

想象将某个产品或工作流程中的某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删减掉,剩余的部分则保持原状。然后考虑能带来的好处。

1996年,Vitco洗涤液公司就曾采用这种方法设计洗衣液,创造出划时代意义的产品。

他们的创新实验步骤是这样的:

  1. 列出产品的组成部分:
    • 洗涤液
    • 香精
    • 黏着液
  2. 删除其中的一种基础成分。对洗衣液来说,洗涤液无疑是最基础的。
  3. 想象这样做的结果。删除洗涤液后,洗衣液中只剩下香精和黏着液了,这达不到清洁衣物的目的。
  4. 明确这种产品的优势和市场定位。这听起来很可笑,谁会需要没有清洁功能的洗衣液?

一名参与者回答了这个问题:洗涤液会损伤衣物,导致掉色,如果这种活性成分被去掉的话,衣服的使用寿命会延长。所以说,新产品的受众应该是那些不以清洁为目的的用户,他们洗衣服仅仅是因为衣服被穿过几次,并非因为衣服脏了。他们需要的只不过是焕然一新的感觉。

最后,Vitco公司研发了一种产品——「衣物清新剂」,对那些觉得衣服只要穿过一次就得洗的挑剔人群而言,这款新产品既可以让他们的衣服焕然一新,又可以避免因频繁洗涤而造成的衣物磨损或掉色。

历史上还有很多创新,回过头看,都可以用减法来推导。比如早期的录音机到后来的CD机、MP3到iPod、Blog到Twitter等等。

2.分解重组法

将产品的某个功能或部件分解为多个部分,以新的方式将分解后的部分进行重组,找出其可能具有的优点。

分解重组法的步骤:

  1. 列出产品或服务的组成部分。
  2. 以下列任意一种方法分解产品或服务:
    • 挑出产品或服务中的某个功能,改变其位置
    • 将产品按随机原则分解成若干部分
    • 将产品按原样缩小
  3. 将分解后的部分进行重组。
  4. 问问自己:新产品或服务有什么潜在的优势和价值?它有没有市场?哪些人需要它?为什么需要?在具体情况下它是如何发挥功效的?
  5. 如果你确定新产品或服务的确有价值,再问问自己:有没有可行性?能否将它付诸实践?原因是什么?能否通过调整来提高它的可行性?

以空调为例。最早的空调机是将所有的功能性部件放在一起的,包括恒温器、风扇、制冷系统。如果思路始终局限在这个框架之内,那就不会有太多创新的可能了,最多是改进一下电机或者其他的机械零件。然而,使用分解重组法,把电机从空调设备中分解出来,将其放在房子外面,就带来了很多好处——节约了室内空间、噪音减少,热量也减少了……

3.复制法

列举产品内部组成部分,选择一个部分进行复制和变换,然后考虑能带来的好处。

德国维宝公司曾使用这个方法设计出一款创意大胆的新型马桶:

  1. 列举出传统陶瓷马桶的组件:
    • 陶瓷马桶
    • 水箱
    • 进水管
    • 马桶座圈
    • 马桶盖
    • 虹吸管
    • 排水管
  2. 选择其中一种最基本的组件进行复制。项目组选择了进水管。缺少了这个基本组件,马桶是无法使用的。他们运用复制法,设想将1根进水管变成2根或4根。

  3. 列出该部分的属性。进水管的属性包括:
    • 长度
    • 直径
    • 位置
    • 颜色
    • 材质厚度
    • 材质类型
    • 材质硬度
  4. 选择一个基本属性加以改变。项目组选择了“直径”,这就意味着他们打算让几根水管具备各不相同的直径。剩下来的工作,就是弄清楚这些粗细不一的进水管能带来什么便利。

在最后这个环节,项目组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们意识到,把1根进水管变为直径各不相同的2根进水管,有助于控制冲水量的大小,做到节约用水。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大水量按钮或者小水量按钮。

而将2根水管增加到水管直径各异,长度也不同的4根水管,可以把多个水管环绕分布在马桶四周,水流将会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形成的强劲冲击力比直冲式出水口的力量大得多。这种马桶的好处是:污物被清除得更彻底,残留物更少。

我们还能找到很多类似案例,比如吉列双头剃须刀、双焦眼镜、双面胶、定时变更气味的清新剂等等……

4.附加任务法

列举产品组成部分,选择一个部分给它分配一项新任务,然后考虑能带来的好处。

附加任务法的步骤:

  1. 列出某项产品、服务或流程中位于框架之内的所有内部成分和外部成分。
  2. 以下列任意一种方式从中选取一个成分并给它分配新任务:
    • 选取一个外部成分,给它分配一项产品本身能够完成的任务(例如,苹果手机让外部软件开发者来开发手机上的app)
    • 选取一个内部成分,给它分配一项新任务或附加任务。(例如,reCaptcha验证码让用户来帮忙破解古旧书籍中难以识别的字符)
    • 选取一个内部成分,让它发挥某个外部成分的功能,即“挪用”后者的功能。(例如,酒店使用房卡来供电和断电,帮助酒店节省资源)
  3. 想象这个新产品的样子。
  4. 问问自己:它有什么潜在的优势?市场需求如何?有没有价值?哪些人需要它?为什么?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它们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5. 如果确定它有价值,那再问问自己:这个方法可行吗?能不能生产出这样的新产品或提供这样的新服务?为什么?如何调整和修改,以使它更具可行性?

reCaptcha软件和Duolingo(多邻国)盈利模式都是这方面创新的典范。

在reCaptcha软件出现前,对古旧书籍进行数字化处理并非易事。旧版书籍的印刷质量差,页面设置不规范,因此即使使用最先进的计算机和扫描设备,也难以保证文档扫描的准确性。路易斯·冯·阿恩为此编写了reCaptcha软件,将那些电脑无法识别的字符编制在验证码里。网站可以免费使用reCaptcha软件提供的验证码校验功能,每次reCaptcha会显示两个单词让人识别,其中一个是需要用户识别的难认词,另外一个是答案已知的真正的CAPTCHA词。软件将能够正确识别CAPTCHA词的用户看作是人类,当CAPTCHA 词被正确识别出来后,程序会纪录用户对难认词的回答并将其添加到数据库中。一些大型网站都在使用这款软件,比如雅虎和Facebook。 reCaptcha

阿恩将reCaptcha卖给Google后,继续使用这个理念,在新产品Duolingo中创造了一种新颖的盈利模式——利用用户赚钱。在Duolingo中,用户对app中给出的句子进行翻译,后台对翻译进行统计比对,摘选出比较合适的翻译,再卖给相应的机构盈利。对于一些对文笔以及全文流畅度要求不那么高,只需能大致表达清楚意思的内容,这一翻译就足够了。 Duolingo

据阿恩的估计,如果有100万人使用Duolingo学习西班牙语,那么将维基百科全书翻译成西班牙语就只需要8个小时。

不得不说,最先相出这种方法的人绝对是天才。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可以利用这五条方法,离这些天才的思路近一点点。

5.建立依存关系法

列出变量清单,将变量放入表格,将可能的依存关系标为1,考虑每个依存关系的好处。

我们假设要设计一种新款婴儿护臀膏,分以下步骤进行:

  1. 列出护臀膏组成部分的变量,包括:
    • 软膏的黏度
    • 气味
    • 油脂含量
    • 颜色
    • 活性成分含量
  2. 从婴儿的角度来寻找与软膏直接相关的变量,包括:
    • 某一时段的排泄量
    • 大小便的酸性
    • 皮肤敏感度
    • 年龄
    • 食物种类
    • 使用时段
  3. 将变量排成行与列。 护臀膏-1
  4. 根据当前的市场动态填表。如果当前市面上没有哪一款护臀膏能反映出颜色和某一时段的排泄量之间存在相关性,就在这两个变量交叉处填0,反之填1。 护臀膏-2
  5. 根据可能的依存关系填表。为每一个填0的空格创建一种新的依存关系。也就是说,试着让这些原本不相关的两个变量发生关联,并快速考虑其可行性。如果能成为现实,就用数字1取代原先方格内的0,以表示这种创新具备可能性。 护臀膏-3
  6. 设想新的依存关系,问问自己:它有什么潜在的好处?市场需求如何?有什么价值?谁会需要这样的新产品或是新服务?为什么?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它是否能发挥作用?

    比如上面的B1关系,软膏的气味和婴儿大小便的量发生了关联。现有的婴儿用软膏气味是固定的,它不会随着婴儿大小便的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那我们设想一下新的相关性,如果婴儿未在尿布上排便,软膏则无味;一旦婴儿排便,软膏就会散发芳香的气味。这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可以很容易想象到,家长们可以通过气味来判断婴儿是否小便,不用再花时间脱下婴儿的衣服去查看。

  7. 如果你确定这个新产品或新服务值得一做,那再问问自己:可行吗?真的能生产出这样的产品吗?怎样调整和完善才能让它更可行?

这个方法比其他方法要复杂一些,但它依然是我们生活中用以革新或研发新产品时经常用到的方法,大概有35%的创新都来源于它。

结语

最后要说的是,虽然书中列举了各式各样的例子让人充满信心,但实际应用起来还是困难重重。真正的创新,不是学会几个招数后就能所向披靡,要做到创新,最难的地方在于行业的磨砺和积累,永不停止的思考,最后还要些许运气。